质押的原始定义描述了维护区块链网络运行的过程。人们通过在钱包中持有并锁定一定数量的该区块链的加密货币来参与区块链网络上的交易验证。作为交换,他们会获得奖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狭隘的用例扩展为更广泛的定义,用来描述人们锁定加密货币或数字资产以获得时间上的奖励。
加密货币质押的演变是为了应对比特币引入的原始共识机制工作量证明(PoW)面临的挑战。让我们来看看导致质押概念的历史进程。
工作量证明及其挑战
加密货币的概念首先由比特币带入生活,由一个被称为中本聪的实体(或个人)设想。比特币网络依赖于一种称为工作量证明(PoW)的共识机制来验证交易并将新块添加到区块链中。在 PoW 中,矿工相互竞争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第一个解决问题的人有机会将下一个块添加到区块链中并获得比特币奖励。
然而,PoW 面临着几个挑战。它耗能巨大,因为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此外,PoW 不能处理每秒大量的交易,限制了网络的吞吐量。
权益证明的引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共识机制,权益证明(PoS)。这个想法首次由一个名为 QuantumMechanic 的用户在 2011 年的 Bitcointalk 论坛帖子中提出。
与 PoW 不同,PoS 根据持有和愿意作为抵押品“质押”的币数量来选择验证者添加新的区块到区块链。这消除了计算能力作为决定因素的需要,使其能耗更低并潜在地更去中心化。
质押的发展
第一个实施 PoS 的加密货币是 2012 年推出的 Peercoin。Peercoin 的创新在于使用 PoS 铸造新币,补充其用于交易处理的 PoW 机制。这种混合系统旨在在 PoW 的安全性和 PoS 的能源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随着以太坊在 2014 年宣布其通过以太坊 2.0 升级(也称为 Serenity)从 PoW 转向 PoS 的计划,质押的概念得到了发展。这使得质押概念进入了公众视野,因为以太坊是最大的加密货币项目之一。
其他区块链如 Tezos、Cardano 和 Polkadot 也采用了 PoS,进一步普及了质押的概念。这些项目还引入了委托质押的概念,允许用户将其质押权力委托给验证者,使普通用户无需技术知识或大量加密货币即可参与质押。
现代质押实践
今天,质押已成为加密货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化加密货币交易所甚至也参与其中,向其用户提供中心化质押服务--这一举动似乎削弱了质押最初创建的去中心化性质。此外,质押已成为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的核心,用于保护网络、验证交易、投票治理决策以及从零开始发展新项目。
流动质押是在加密货币领域中相对较新的发展,试图解决质押的主要缺点之一,即质押资产的流动性不足。
当用户在 PoS 网络中质押其加密货币时,质押资产通常会在智能合约中锁定一段时间,这期间资产不能出售或交易。这对于质押者来说可能不便,尤其是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
流动质押通过发行代表质押资产所有权的代币,通常称为质押衍生品或流动质押代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代币可以自由交易、出售或用作其他 DeFi 应用程序的抵押品,而基础资产仍在网络中质押。
以下是该过程的基本概述:
一些提供流动质押服务的平台包括 Lido,它为以太坊 2.0 提供流动质押,以及专注于质押衍生品的平台 Stafi。
质押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自身的缺点。以下是一些值得考虑的关键点。
质押加密货币的优势
质押加密货币的缺点
不同项目的质押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如需具体示例,请观看以下视频,了解如何使用 Bitcoin.com Wallet app 质押 VERSE 代币。您可以在这里了解有关质押 VERSE 的所有信息。
探索购买、出售和交易加密货币的顶级平台
探索购买、出售和交易加密货币的顶级平台